北京绿色建筑产业联盟社会统一信用代码为:51110000306380122D
举报投诉热线:010-68315846
您的位置:首页 /政策法规/地方标准

吴中:坚守绿色发展 每年超10%财力用于太湖保护

发布时间:2015-01-14 

  “保护太湖水环境资源、保护‘四个百万亩’红线、保护自然法则生态文明、保护古镇古村吴地文化、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……”不管是在吴中区委、区政府的报告中,还是各类工作总结汇报中,“保护”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,其中折射出的是该区对绿色发展的坚定坚守、对太湖山水的珍视呵护、对吴地文化的自觉传承、以及对民生幸福的用心用力……“保护”,被鲜明地写在了吴中发展的旗帜上。

 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保护

  坐拥五分之三太湖水域、近一半太湖岸线和太湖风景名胜区的苏州吴中,早在上世纪就提出了“既要金山银山、也要绿水青山”的理念,将发展与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。进入“十二五”新时期,吴中三届区委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保护观、发展观、政绩观,看似几字之差,却在思想认识和行为实践上开辟了新境界,彰显出吴中人把太湖山水、生态环境、吴地文化、古镇古村、民风民俗等作为最有价值的资源禀赋,做好保护和发展的辩证法、赢得质量和效益的双丰收,不断强化和放大“发展保护两相宜、质量效益双提升”这一“绿色发展”的工作导向和最大共识。

 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该区“绿色发展”理念实践的重要一年,主要表现为“1+3”:1是“一个纲要出台”,《吴中区绿色发展纲要》将区域绿色发展量化、数字化、指标化,这在国内来讲也属一种创新尝试,也标志着吴中区“绿色发展”历经缘起、探索、发展,进入了“全面建构体制机制、争当区域绿色发展示范”的新阶段。3是“三次产业并进”,在绿色发展的理念引领下,吴中区三次产业协调健康发展:产业经济方面,连续三年实施“千企升级创新转型行动计划”,“50·50”、“20·40”和“112”等重点工程深入开展,“五个百强”科技企业加快培育,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660亿元,规上工业产值1100亿元,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以上。现代服务业方面,“6+4”旅游要素提升工程全面实施,东山镇三山村荣获“中国最美休闲乡村”,全年接待游客2170万人次,旅游收入270亿元。以“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”——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为引领的电子商务蓬勃兴起,实现交易额180亿元,金庭镇秉常村获评江苏省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,永旺梦乐城、太湖进口商品中心建成开业,皇家住宅等4个项目入选省服务业“十百千”计划,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47.5%。现代农业方面,全面落实“四个百万亩”落地上图,澄湖农业园获评省级示范园区,全区“6+1”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加快,湖羊、洞庭红桔、太湖鹅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展开,全年实现农业产值40亿元。

 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太湖山水环境保护

  驾车徜徉在吴中环太湖大道上,远处天鹅翱翔、水天一色,近处芦苇轻扬、湖水清清……这种山水澄碧、心旷神怡之景,与该区一贯重视太湖环境保护,以及近年来大力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“三年行动计划”和蓝天、碧水、净土、静音“十大工程”紧密相关。

  生态文明是特色品牌,美丽太湖是靓丽名片,太湖保护在吴中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: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机制,对环太湖地区实行侧重于生态建设的差别化考核,积极构建“五位一体”太湖水环境综合管理机制。每年将财力的10%—20%用于太湖保护治理,撤市设区以来累计投入超过140亿元。实行综合整治、生态清淤、退垦还湖,取缔太湖船餐,大幅压减网围养殖,太湖5公里范围内的养殖场实行“零排放”……

  2014年吴中区生态文明建设又有新进展:整理排出包含40个大项、55个子项目的生态项目;全区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、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%;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200多亩,全区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81%……除了这串数字,还有一些生态文明工程重要节点: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创成国家级湿地公园,临湖镇创成国家级生态镇,苏州湾森林公园和“稻香田园风光休闲区”启动规划,吴中新水厂二期、城南污水厂二期等新扩建项目加速推进,完成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期评估,省第九届园艺博览会筹备建设工作有序开展,“水墨江南、园林生活”将成为吴中环太湖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亮点……“美丽吴中、美在太湖”内涵不断丰富。

  生态保护在吴中不是发展约束,而是成为了一种资源价值。新一年吴中区将出台《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》,划定10大类19个区域实施最严格环保措施,将研究制定生态价值资源负债表,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同时扩大生态红利,使最严格的保护成果成为绿色发展的最可贵战略资源。

  文旅融合过程中的古镇古村文化保护

  “千年陆巷太湖畔”、“太湖寻幽处,共赏明月湾”——这是《人民日报》“美丽中国——寻找最美乡村”的两篇专栏文章,分别以陆巷、明月湾为例,对外推介了吴中区以古镇古村修缮来留住历史记忆、传承太湖文脉、促进文旅融合的做法和成效。

  吴中区堪称古镇古村落“大户”,全区拥有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、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、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苏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14个控制保护古村落,11个在吴中。为保护这些散落在太湖之畔的“活化石”,该区建立健全保护开发推进机制和专家咨询制度,出台古村落保护贷款贴息、经费补助、奖励办法等,设立每年300万元保护奖励资金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。近年来仅古村落保护一项,区、镇两级就累计投入保护资金超1.8亿元,吸引社会资本超8000万元,东村、三山岛、堂里等古村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有序实施。

  具象的古镇古村保护是前提基础,挖掘、传承、发扬吴地历史文脉、壮大文化产业是应有之义。近年来,该区大力推进木渎“两山一镇”、澹台湖—宝带桥景区、蠡墅老街等历史文化古镇、街区的改造提升,光福工艺文化城、金枫广告产业园、国际影视娱乐城、东山影视摄制基地、舟山核雕村、孙武文化园等文化载体次第绽放,茶文化、梅文化、渔文化、羊文化、兵法文化、水乡服饰文化等文化品牌异彩纷呈,工艺美术、文化旅游、影视动漫等特色产业集聚集群,宝带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、吴中区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、歌曲《春雨江南》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6.5%……吴中区以古镇古村保护为抓手,取得了文化传承、文旅融合、产业发展的“多赢”局面。

  城乡一体进程中的农村农民利益保护

  “2015年,实现集体经济总资产超400亿元,村均稳定收入1200万元,千万元村力争超过60个,合作社户均分红5000元……”这是吴中区“收官十二五”中关于集体经济的奋斗目标,也是集体经济富民惠民的庄严承诺。

  高度重视对农村、农民利益的保护和提升,这是吴中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大特点。三届区委提“四轮驱动、四大板块”发展战略,将城乡一体发展与农村农民利益保护紧紧相连:一方面,将集体经济这一“强镇村、富百姓”的经济形态,提升到与外资、民营、国有经济同等高度,使之成为民生福祉的重要依托、城乡一体的支撑保障。另一方面,吴中区既有新城区、开发区、度假区,更有着各具特色的中心镇,各自引领着堪称广袤的农村腹地,全区185个行政村(社区),行政村和涉农社区127个,占比68.6%。“四大板块”中的“中心镇”战略,就是吴中区突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实践,就是要让“农村美、农民富、农业强”,让“乡村,令城市更向往”。

  在发展新常态下,吴中区积极构筑发展动力,激发改革活力,推动城乡一体发展行稳致远,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的“经济强、百姓富、环境美、社会文明程度高”图景在吴中成为生动现实。“经济强”方面,全面落实“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”,加快推进“一村二楼宇”项目建设,今年计划完成投资40亿元。“百姓富”方面,在长桥街道和木渎镇开展农村集体产权股权固化试点,把村级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农户,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利益;在东山杨湾村、横泾上林村等地探索农村闲置房屋利用方式,创新组建农房专业合作社,切实富民惠民。“社会文明程度高”方面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进社区、进农村,丰富百姓文化生活,唱响“美丽吴中、美好生活”的多彩韵律。

  “环境美”方面更是下大力气。2015年,该区将启动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,计划用6年时间,完成全区109个特色村、408个重点村和421个无撤并计划村的整治任务,打造更多“田园美、景观美、生态美、环境美”的示范村庄。

 

  相关关键词:

  绿色建筑;建筑节能;绿色建筑评价标准;绿色建筑设计;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;建筑节能论文;绿色建筑工程师报名;绿色建筑认证咨询;绿色建筑咨询;绿色建筑申报流程;绿色建筑评星;生态建筑;绿色住宅;绿建案例;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准;绿色建筑设计标准;建筑节能规范;住宅建筑节能规范;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;节材;节地;节水设计;什么叫绿色建筑

?